开云官网:中国五大模具产业高地发展历史简介
来源:开云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19 07:53:54
开云电竞:
依托特区开放政策,深圳成为 “三来一补” 制造业重镇,电子组装、玩具等产业催生对简易模具的迫切需求。此时模具企业多为小型作坊,以承接香港、台湾地区的中低端代工订单为主,核心业务是为珠三角的电子消费品生产配套模具,技术依赖外部转移,产业链尚未成型。
随着华为、中兴等本土电子企业崛起,以及比亚迪进军汽车制造,下游市场对精密模具的需求激增。深圳模具企业加速从 “加工” 向 “制造” 转型,涌现出一批规模企业,逐步构建起 “设计 - 加工 - 检测 - 配套” 的完整链条。这一阶段,行业开始引进数控设备与 CAD/CAM 技术,3C 电子模具与汽车模具的技术优势初步显现,年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攀升。
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品质需求升级,深圳模具产业向高端精密领域突破。依托华为、比亚迪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技术协同,在 5G 设备模具、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模具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技术壁垒。同时,“模具 +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模式普及,智能化生产线与数字化设计平台大范围的应用,推动产业从 “规模领先” 向 “技术引领” 跨越,年产值占全国 15% 以上,确立领军地位。
1950 年代中期,黄岩出现首批机械工厂自制的简单冲压模、铸造模。1966 年,“黄岩城关五金机械社” 成立,生产钮扣、牙刷等日用品塑料模具,1968 年更名为 “黄岩模具社”,成为当地首家专业模具企业。70 年代初,红旗乡等乡镇陆续诞生 20 余家小型塑料模具厂,奠定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激活民营活力,大量个体模具企业涌现。1984 年,黄岩被命名为 “中国模具之乡”,塑料模具特色凸显。1987 年,地方国营黄岩塑料模具厂提出 “以模带塑,以塑养模” 思路,形成产业协同效应。90 年代,行业掀起技术改造浪潮:率先引进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及 CAD/CAM 软件,选派人员赴欧美日培训,推动手工生产向数控化转型,完成 “汽车塑料模具国产化” 等国家技改项目,技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进入 21 世纪,黄岩模具产业加速集聚,2003 年公司数已超 2000 家,从业人员 4 万人,塑料模具占全国总量的 1/10。2010 年后,数控化率提升至 90% 以上,产品从日用品模具拓展至汽车、家电、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挤出模具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30%。同时国际化步伐加快,外销覆盖 110 个国家,年出口额超 3 亿美元,成为全世界知名的注塑模具制造基地。
昆山模具产业的发展深度依赖长三角区位红利与外资带动,呈现 “外向型升级” 特征:
借助紧邻上海的地理优势,昆山成为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90 年代起,丰田、博世等国际汽车巨头陆续在长三角布局,带动其配套模具企业入驻昆山。这一阶段,外资模具企业占比快速提升至 40% 以上,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模具与精密冲压模具,为本地产业植入国际化制造标准与技术理念。
随着长三角电子产业崛起,昆山在汽车模具基础上拓展电子模具赛道,形成 “汽车 + 电子” 双轮驱动模式。本土企业如博俊科技等通过为外资企业配套,积累核心技术,逐步从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延伸。2011 年博俊科技在昆山起步后,凭借冲压、焊接等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 年成功上市,成为本土企业成长典范。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昆山聚焦新能源汽车赛道,推动模具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深层次地融合。2025 年,博俊科技投资 3.6 亿元建设新基地,新增 1600 套汽车精密模具产能,进一步强化汽车模具优势。同时依托上海科创资源,精密冲压模具技术持续突破,巩固长三角模具核心区地位。
上海模具产业始终以 “研发创新” 为核心竞争力,走 “高端化、标准化” 发展路径:
1954 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锻压教研室,开启我国模具领域系统研究。这一阶段,上海依托机械工业基础,聚焦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但研发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与国企,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1983 年,上海交大与第二轻工业局联合成立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标志着科研与产业融合的开端。
1996 年,依托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成立模具 CAD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模具设计数字化转型。2000 年在此基础上组建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进一步强化研发技术能力。这一时期,上海成为全国模具标准制定核心区,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航空航天精密模具等高端领域,年专利申请量占全国行业 12%,确立技术引领地位。
聚焦汽车覆盖件模具、航空航天精密模具等高端品类,形成 “研发 - 标准 - 检测” 全链条优势。上海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持续输出技术成果,推动模具材料、精密加工工艺突破。同时作为国际交流中心,吸引全球模具企业设立研发总部,成为中国模具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核心窗口。
东莞模具产业的发展植根于珠三角制造业集群,以 “快速响应” 与 “柔性生产” 为核心特色:
随着珠三角成为全世界制造业中心,东莞凭借 “三来一补” 政策吸引大量电子、家电企业入驻,催生对消费电子模具、五金模具的海量需求。此时东莞模具企业以中小型为主,聚焦加工制造环节,为深圳、广州的终端产品提供配套,形成 “小而散” 的产业格局,但柔性生产能力初步显现。
依托珠三角制造业集群优势,东莞模具企业从单一加工向 “设计 - 制造 - 服务” 延伸,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2010 年前后,公司数突破 4000 家,形成以长安镇为核心的模具产业集群,消费电子模具、五金模具技术水平领先全国,快速响应市场的柔性生产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推动 “模具 +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深层次地融合,引入工业机器人、数字化生产线,实现小批量、多品种订单的高效交付。同时依托广深科创走廊,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在 5G 终端模具、智能硬件模具等领域实现突破,成为大湾区模具产业的核心枢纽,公司数超 4500 家,柔性生产能力全国领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