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网:德国:工业40是我哒!东大:不是我哒
发布时间:2025-10-30 12:55:53 来自:开云官网 浏览次数:1183
开云体育官网:
2025年10月22日,根据路透社报道,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的前8个月,原本是德国2024年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被原本是2016-2023年最大贸易伙伴的东大超越,根据路透社的计算,1-8月,美国与德国的贸易额是1628亿美元,而东大则是1634亿欧元。东大重新坐回了第一把交椅。
东升西落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特朗普大肆加征一定的关税,给德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另一个,就是目前的德国如果想把东大给甩开,那它自己的工业,乃至经济和贸易也就完蛋啦。
啊正所谓懂皇致命打击,汉斯快要归西,停产裁员把命惜,成了他人嫁衣。巨头卖身平账,原料断供惆怅,德国制造挺闪亮,不过东大形状。
德国人天天喊工业4.0,说自己是什么工业4.0的开创者引领者,而中文网络上的说法却是大相径庭,要么是0.4,要么是404。那么问题就来了,德国的工业目前到底是个啥水平啊?有什么样的问题咧?以后还能不能翻身咧?观众老爷们大家好我是解密狗本期视频解密狗就跟观众老爷们聊一聊关于德国的这些个小问题。一键三连过后马上发车!
根据9月25日报道,德国新政府把2025年的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修正到了0.2%,别看有点少,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4年,德国的GDP可是同比下降了0.2%嗷。
而对德国人来说,2024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虽然已经很烂了,但比今年还要好咧。至少特朗普去年还没实质性加关税呢嘛。然而关税这么一加,德国人马上就蚌埠住啦。众所周知德国的汽车工业是经济的领头羊,更是压舱石,然而还是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自2024年6月到2025年6月这一年,德国汽车行业流失了差不多5.15万个岗位,同期,德国整个工业领域流失了11.4万个岗位。
为啥裁员咧?那当然是因为企业不挣钱了呀。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上半年利润率下降33%,其中奥迪下降37.5%,宝马下降29%,奔驰更惨,大跌55.8%,采埃孚2024年亏损10亿欧元,裁了员以后,2025年上半年倒是喘了口气,然而本来要计划入股采埃孚动力总成业务的鸿海在10月份把这一笔交易搁置了,虽然鸿海已经入股了这家德国车企零部件供应巨头的乘用车底盘系统业务,但因为净资产价值扣了债务和养老金负担以后是负的,跟预期的13亿欧元差太多,所以就不干啦。
博世跟采埃孚差不多,虽然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好看了不少,但也是因为裁员来着,2024年的息税前利润,也就是没交利息和税以前的利润同比下降了30%,息税前利润率只有3.5%。还不如躺平不干买美债(10月24日,美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3.59%,年初4.24%)挣得多呢。辛辛苦苦干一年,粗粗一算没挣钱,缴了税款还了息,不如美债收益甜是吧。化工巨头巴斯夫也是“流泪眼逢流泪眼,断肠人遇断肠人”,2025年上半年净收入暴跌50.6%。
德国这六家曾经大名鼎鼎无人不晓叱咤风云举足轻重的巨头都是这么个穷样子,再加上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2025年6月宣布要裁1.1万人,大家都在丢卒保车弃车保帅,难道还能指望德国的工业有啥长进吗?日子一天比一天难,德国的好些企业就趁还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把自己给卖了,其中有不少买家就来自东大。比如2017年1月,美的集团以45亿欧元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94.55%的股份,后来更是全资控股了。库卡这个企业有多厉害咧?人家是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天王”之一,号称德国“工业4.0”的心脏。
当时的德国政府自然不同意这一笔交易,可架不住美的给的太多了,每股溢价差不多30%,净利润计算对应交易倍数41.2倍。这么多钱,对于一个当时处于亏损的企业来说,谁顶得住呀?同样被东大收购的还有很多,比如全球化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德马泰克被潍柴集团控股的凯傲集团全资收购,而这个凯傲原先也是德国的企业。
参与过造迪拜塔的,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泵企业普茨迈斯特被三一重工联合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全资收购。
横跨塑料全价值链,全球唯一覆盖注塑、挤出和反应成型三大核心技术的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克劳斯马菲,2016年被中化工集团收购。
诶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解密狗就不多说了啊。所以说目前,咱们普通消费者购买的一些号称德国品牌的东西,说不准早就里里外外都是东大的形状了,买到的不过是德国“风味”。再加上巴斯夫啊、宝马啊、大众啊什么的纷纷在东大投资,比如巴斯夫早在2022年就重资100亿欧元落户广东什么的,说个“工业4.0”正统在东大……即便是有些言过其实,但也算不上无的放矢吧?
最近不是荷兰政府找安世半导体的麻烦嘛,东大马上出手反制,禁止安世在东大的子公司和分包商把关键元件出口到国外。荷兰这么一搞事儿,德国的企业马上翻了白眼。10月22日,根据德国《图片报》报道,大众集团22日暂停了沃尔夫斯堡工厂高尔夫车型的生产,途观也有一定的可能停止,其他工厂的生产活动也将陆续缩减。如果情况持续恶化,大众计划关闭位于埃姆登、汉诺威、茨维考的工厂,如果到这一步芯片还是供不上,那么德国工人可能就没班上了。公司已跟人力机构展开了谈判,讨论实行短时工作制的可能性。
而根据德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德国金属工业工会在今年9月份的调查,参与调查的2600多家工业公司,目前已经有差不多五分之一不得不暂时实行短时工作制了。主要的缘由是缺乏订单。而根据德国信用报告机构信贷改革公司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加近25%,是2015年以来新高,那2025年企业破产数量是个什么水平呢?肯定只会比2024年多嘛。所以说从目前的情况去看,只要贸易逆全球化这么个开倒车的行为不停止,德国的工业就是个等死的结局。
至于翻身的话……非要说没有一丝可能,好像显得过于武断,但说个就没有可能,应当不算太过分。首先,目前世界上没有一点一个体量差不多一些的国家在“去工业化”后还能再工业化的。因为工业化不单单是一个工厂的事儿,而是一堆工厂的事儿,不光要有工厂,还要有配套的能源啊、熟练工人啊、仓储物流啊、服务业啊比如工厂旁边的超市、KTV、洗浴中心什么的。就好比是原来是一座积木城堡,一旦摧毁以后再想盖起来,那可太困难啦。资本都跑了,都在别的地方站稳脚跟了,再把它们拉回来重新建厂,这个难度可谓是相当高。尤其是在德国这么个搞环保已经搞魔怔的国家。
2025年3月,耗资30多亿欧元,2015年才盖好的莫尔堡火力发电厂被爆破就是个特别典型的例子。而这么一座可以供的上整个汉堡市的火力发电厂非常先进,采用的是超超临界技术,净电效率46.5%,烟气净化还是三阶段工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一般的火电厂要少25%,能够说是非常环保了。
那为啥要拆呢?因为一种原因是绿党一门心思要拆,老百姓也觉得火电厂不够环保,另一方面是火电厂排的二氧化碳太多,碳税太高,所以老是亏损。多说一嘴,德国核电厂的全部关闭,绿党也是出了最大力的。搞环保当然没错,但不能为了搞而搞,再这么搞下去家都没了,那到底是保护了个谁啊?如此因噎废食本末倒置的玩,还指望德国能再工业化吗?
其次,德国工业的萎缩,意味着原有的市场占有率啊、技术优势啊、客户关系啊什么的出现了空白,那就会被新的国家很快补上。新卖家的货又先进、又好、还便宜,买家又凭什么翻回来买老卖家的呢?东大不是2023年刚刚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嘛。更关键的是,根据东大的《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汽车业在那一年慢慢的变成了了东大第一经济支柱,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加起来的生产总值已经占GDP的10%左右。
而这也体现在了工人的流动和薪资上。根据《2024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自主乘用车板块的入职率21.7%,离职率11.2%,而合资乘用车版块的入职率只有1.9%,离职率7.9%,而自主乘用车版块的人均工资17.8万元,合资乘用车版块的是17.4万元,这还是第一次超过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8月的汽车制造业平均用工人数是484.2万人,同比增加了26.5万人。平均年薪十几万的产业吸收了几十万人就业,要是把周边产业链都算上,那得撬动多少钱创造多少工作岗位养活多少人呐!
目前的电车最大的问题是续航短,而且不稳定,而半固态电池甚至是全固态电池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解,随着慢慢的变多车企发布自己的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已经离咱们不远啦,10月24日,东大的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全固态电池小规模应用的时间预计是2030年,而全球大规模推广只需要2035年。在东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这么个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背景之下,能预见的是只会早,不会晚。
那么在电动化转型一步一个跟头的德国人在干嘛咧?根据经济日报10月20日的报道,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将在欧盟层面推动政策调整,为混合动力和合成燃料等技术留出发展空间。一句话总结就是要放宽欧盟的燃油车禁令。油车的路子已然是日薄西山,德国却别无选择,只能抱着这么个过时的技术路线坐吃山空。就这还指望再工业化啊?
最后,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发布的2021年轮国际比较项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东大的人均GDP是20407美元,也就是个世界中等水准,就这已经有好些人不愿意进厂打螺丝了。单单说劳动力成本,已经比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高不少了,好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跑到那些国家建厂了。能留下的,基本也是凭借着东大稳定的政策、出色的效率、完善的产业链、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相对存在竞争力的综合成本。那么德国的人均GDP是什么水平呢?东大的这20407美元,仅仅是人家的32.95%。让一个习惯了写代码或者做分析的德国人再回到工厂流水线?这不是开玩笑呢嘛!所以说啊,德国的工业早就被判死缓了,未来可能也就制药业这种类型的可以残存几分竞争力,德国制造这么个金字大招牌到底还能闪亮几年,咱们拭目以待。
